本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幸参加了由巴州银行业协会组织的“重拾红色记忆,弘扬红旗渠精神”教育培训班,于2023年5月22日至5月26日期间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这首在林州传唱的民谣透露了这里干旱缺水的原因。我们没能见识三皇五帝时的大禹治水,也未曾目睹战国末年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的情景,但是有一代中国人却亲历了另一个近乎完全用人力建成的水利奇观。
1957年12月,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期望通过水利建设,五年基本改变、十年彻底改变林县干旱贫瘠的面貌。
我们走在红旗渠的堤坝上,与缓缓流动的渠水一道盘桓回转于陡峭的山壁间。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回首眺望,山腰的水渠、山脚的公路和谷底的河流并行延伸,渐渐隐没在层峦叠嶂之中,我们知道,红旗渠的源头就在这望不到边的山峰后面。创业洞开凿在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喝米汤,睡石缝,天地为席,毫无怨言。一锤一锄,一锹一镐,凿出了内心决不放弃的写照。施工难度最大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说难,是因为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一个六百多米的隧洞,漳河水才能最终进入林县,而这六百米,是血肉之躯与石英砂岩的对抗。很多时候,数字更能说明那些看不见的努力。为了建设红旗渠,前后30多万人投身其中,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沿渠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修筑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上述伟大实践中孕育和产生的。作为青年党员更加要探寻和汲取实现发展和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领悟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坚定党的信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战斗力和创造力,砥砺前行!
(供稿:库尔勒农商银行 任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