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在落实,分局秉持“学以致用”原则,将持续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抓手。为此,分局通过统筹和调配监管资源,着力按响“早快勤”三个音符弹奏出最动听的乐章。
一、早安排、早谋划、早调查,力争早见成效。一是提早部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离不开政策机制的有效引领,分局紧盯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提前着力加强规划建设,在统筹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的支持保障体系,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规划和发展新的产业。二是提早谋划。明确和细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结合各类银行机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差异化确定工作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服务质效。如,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大资金、长资金优势,引导农发行巴州分行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园项目、城镇化建设,并对扶贫类业务、粮棉油购销储等实施专项信贷计划,保障涉农领域信贷投放。三是提早调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分局党委班子迅速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带领党支部书记、党员深入一线调查了解情况,及时掌握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与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银行保险机构召开座谈会,重点探讨乡村振兴中金融服务需要努力的方向和解决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县域中小微实体企业在信贷准入门槛、贷款成本、资金数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快切入、快到位、快投入,力争快收益。一是建立三项机制快切入。围绕建立健全快速协调调查、快速项目审批、快速金融服务三项机制,分局积极联动银行、政府建立数字交易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督促机构抽调专干,实现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快评估、快立项、快审批;督导加快解决乡村金融服务中的结算、开户、电子支付、金融监管指标等问题,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便捷服务,实现农户办贷“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二是确定产业项目快到位。督导辖内银行机构确定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已支持新兴产业客户85户,支持新兴产业项目59个,提供表内外融资70.34亿元。推动银行机构联动各级地方政府、村委等建立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县域党支部网格优势和银行机构金融专业优势,委派懂农村、懂农业、懂农民的“三懂”乡村振兴信贷员,提供精细化、高质量信贷服务。三是确定信贷扶持快投入。推动辖内银行机构加大精准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实现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精准支持,目前巴州辖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6317户,余额2.25亿元,余额户数占建档立卡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比重24.14%,2023全年累计向1373户发放6736.46万元扶持资金。
三、勤调研、勤思考、勤创新,力争勤惠民。一是勤调研。分局党委班子与基层联系紧密,深入基层挂靠联系点调研,要求相关科室每季度深入乡村振兴联系点走访调查,组织银企座谈,探讨工作困难和建议,及时反馈情况,针对性制定改进计划。截至目前,调研58次,与被监管机构座谈23次,走访各类市场主体、政府部门等35次,发现问题和困难15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二是勤思考。鼓励银行机构围绕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大胆思考、积极创新,引导机构先后推出了林权、财产权、农产品收益权、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丰富农村产权融资形式。引导保险公司做好对乡村振兴“三农”推广种养殖专业户财产保险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如,推出的“玉米价格保险+期货”创新性险种实现保费4.99万元,提供风险保障98万元;2023年开展棉花种植成本补充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470万元。三是勤创新。督导机构加快创新乡村振兴金融产品与服务。辖内财险公司持续发展“一县一品”特色农险,辖内共有农业保险产品308个,三大主粮玉米、小麦、水稻承保数量较上年增加42.36万亩,保险金额91.44亿元,同比增加14.51%,已决赔款6.26亿元,同比增加74.2%,金融“兜底”作用有效发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巴音郭楞银保监分局 周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