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下橄榄绿 披上建行蓝

——记一名退役女兵的金融新征程
2025-08-20 15:16 / 查看:411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的思绪总会瞬间被拉回二十多年前,拉回那片辽阔的戈壁滩,拉回那火热的军营。我是刘馨忆,一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某部的退伍兵,如今是建行巴州分行的一名金融工作者。身份的转变,始于那身军装的褪去,但军魂的烙印,却从未磨灭,它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在建行每一个岗位上前行的不竭动力。

一、军旅淬炼 戈壁滩上的“准星”与“标尺”

2001年寒冬,17岁的我告别家乡江苏,奔赴西北边陲。在乌鲁木齐的两年义务兵生涯,是青春最艰苦也最绚烂的篇章。那里没有江南的温婉,只有风沙的磨砺和严寒的考验。但正是这片土地,教会了我何为纪律、何为责任、何为精准。

影响我最深的,是一次严寒条件下的野外射击训练。狂风卷着雪粒,砸在脸上生疼,手指冻得几乎失去知觉。我趴在冰冷的地上,一次次瞄准,一次次因为风速和身体的颤抖而脱靶。心浮气躁之时,班长来到我身边,他没有批评我,只是指着远处的靶心说:“刘馨忆,记住,不管环境多恶劣,你的心要静,眼要准,手里的枪要稳。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靶心。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一样,认准目标,排除万难,一击必中。”

这句话,像一颗钉子,牢牢钉进了我的心里。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准星”不仅是枪上的标尺,更是心中的信念与专注;“标尺”不仅是测量的工具,更是行事为人的准则与分寸。军人作风,就是极致的目标感和在任何干扰下都能保持的绝对专注与稳定。

二、转身与融入 从战场到柜台 不变的是“冲锋”

2007年,我脱下军装,怀着些许迷茫和无限憧憬,穿上了建行的行服,成为建行巴州分行原人民东路分理处的一名柜员。三尺柜台,成了我的新“战位”。面对烦琐复杂的业务流程和形形色色的客户,我仿佛又是一个“新兵”。

但我深知,战场变了,战斗的精神不能丢。军人的“冲锋”,不是只有硝烟弥漫时才存在。服务客户时,我将射击训练中的“耐心与专注”转化为对每一位客户的细心解答和精准操作。一遍听不懂,就讲两遍;手续复杂,就一步步引导。我要求自己的业务办理“零差错”,就像当年要求子弹“上靶”一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担任营业网点的营运主管期间,处理的一笔特殊业务。那天,一位面带愁容的中年男子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来到支行。老奶奶表示她突然想起十几年前似乎在我行某个网点存过一笔钱,但存折早已丢失,具体金额、账号全然不记得,只模糊记得大概年份和网点名称。

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无从查起的请求,同事们都感到棘手。时间跨度太长,网点历经合并搬迁,凭证档案浩如烟海。但看着老人殷切又无助的眼神,我仿佛听到了班长那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立即行动起来,依据老人提供的碎片信息,我精准锁定了可能的时间段和原网点,带领两名同事,一头扎进分行档案库,经过数小时的排查,我们终于从数以万计的旧凭证中,精准地找到了那张泛黄的存款凭证!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为欣慰。我深刻地体会到,军旅生涯赋予我的精准、坚韧和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精神,在金融工作中有了最温暖的价值体现。

时光荏苒,军营的歌声已成为生命中最激昂的背景乐。这身“建行蓝”,是我无悔的新“军装”;从建行人民东路分理处到分行营业部,再到渠道与运营管理部,岗位在变,但退伍不褪色的初心未改。我将继续以军人的意志为笔,以金融的专业为墨,在建行这片蓝色的沃土上,书写一名老兵对事业、对客户、对社会的忠诚与担当。

(建行巴州分行 刘馨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