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银行业庆祝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主题征文】
交通银行巴音郭楞分行 刘淑雅
一、七秩风华映天山:银行业与新疆的共生之路
在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和各族人民群众齐心奋斗下,在共建美好家园、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的同时,带着自豪感瞭望一江碧水润泽塔河两岸、俯瞰一座座风光旖旎的雪峰倒映水中,眺望三十多年前杂草丛生、鸟兽罕见的戈壁荒滩如今已然矗立起一个个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集群绿洲”、错落有致崛起一组组鲜活而有力地顽强驻守兴边固疆的第一线,放眼西部大开发三十多年来边陲逐渐升起的丝路风帆的发展现场,其实近七十年来银行业不曾落下一次见证重点,把牢每一个抓点固基的关键时间节点,“筑造金融服务之桥”的身影始终如一踏步在建设中的“丝绸之路”。今天回顾新疆银行业七十年来同重点领域相结合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满足不同地域需求、坚守本源、持续发展的银行业能够与祖国同向同行,只有挖掘出自身优势不断发挥效能才能有效服务当下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引领的“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煤电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壮大纺织服装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贯彻落实‘双碳’目标任务”为牵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民生需求,找准银行业紧跟时代前行的方向路径。
二、岁月履痕:金融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
新疆银行业七十年发展史是一部“金融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史。计划经济时期,银行业以“信贷支农”为主攻方向,全力支持粮棉生产、物资供应,助力新疆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后,银行业务拓展到能源领域、交通领域,为中国石油工业标志性工程之一的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包括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兰新铁路在内的重大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在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破题之问:金融服务的“适配”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银行业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在服务质效方面不断创新举措、提质提效,不断实现新跨越,普惠金融乡镇覆盖率达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000亿元;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达到22%。同时由于区域发展进入后阶段,简单化办理各类金融业务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如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科技研发投入的资金,另一方面还需要项目的建设贷款,如果两者归口于不同的部门进行办理的话,那将会造成效率的极大降低;偏远牧区农牧民对于小额贷款的需求较为迫切,但是在缺少线下网点的支持下仅通过线上途径很难实现落地;城市的社区居民既有养老理财的需求又有依赖于线下的便利条件。以上种种都说明我们需要更好地、更加完整地对金融服务模式进行分类改革。
数据印证了这些痛点:2023年新疆银行业新能源项目融资、享受科技贷款和绿色贷款的企业有15%;县域以下普惠贷款线上申请通过率比城市地区低28个百分点;老年客户养老金融产品满意度为72%,主要问题是“不会用手机”“距离远”。根本原因在于“五篇大文章”缺少融合发展,没有形成“1+1>2”的聚集效应,这是新疆银行业未来发展的破题之处、突围之举。
四、融合实践:从产业到场景的精准赋能
根据新疆实际发展情况和“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理念,银行业“推进‘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的核心思路是“明确定位,以融促融”,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发展新能源、跨境贸易、特色农业3大支柱产业,在新疆的金融融合中应属发力点,可在相关领域聚焦发力。
(一)三大产业融合发力
在新能源领域中构建“科技+绿色+数字”的闭环服务体系,对于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企业来说,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研发费用补贴类贷款等支持技术研发升级,可以对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倾斜,在贷款额度上浮的基础上增加20%的额度;另一方面,采用15—20年的绿色项目贷款,更加符合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的特点,运用数字平台动态监测项目发电量及碳排情况,并给予达标企业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的优惠。目前新疆新能源产业已突破5000亿元规模,年均融资需求达800亿元以上,该类产品可以迅速填补市场空白,预计在未来3年内可带动新能源领域的“科技+绿色+数字”贷款投放达500亿元。
在跨境贸易中构建“数字+普惠+跨境”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发挥新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搭建双语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汇兑服务、关税代缴、信用保险等金融功能,并通过交易数据为中小微外贸企业申请授信最高300万元人民币的信用贷款,平台可智能匹配中亚国家绿色认证标准,为轻工小家电等企业开拓低碳类产品的出口空间。另外,凭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先发优势,2023年新疆对中亚贸易规模超过2000亿元,其中80%以上的贸易都是由中小微企业完成,而这一跨境贸易金融平台能够覆盖绝大部分中小微跨境企业,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1—1.5个百分点。
针对特色农业方面打造了“数字+普惠+绿色”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以物联网设备采集林果种植、牲畜养殖全过程信息为依据,给予农户“林果权质押贷款”“牲畜活体抵押贷款”等产品,并且连接好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通过绿色信贷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冷链物流建设的前提下,形成全产业链的资金服务模式,比如带动阿克苏苹果产业的全产业链贷款增长30%以上,带给我们超过5000元/户的增收效果。
(二)多元场景的定制服务
要推动融合发展,就要“创新差异化服务范式,让融合方案接地气”,新疆地域广阔,城乡以及区域之间存在差异,银行业需要针对不同场景设计“量身定制”的融合路径,对于县域及牧区,重点要破解“服务半径”难题:推广“移动金融服务车+远程视频柜员机”模式,服务车内配置智能终端以及双语工作人员,可办理开户、贷款申请、社保缴费等业务,同时借助5G连线网点客户经理,实现“线下采集信息+线上审批放款”,在行政村布置“乡村振兴服务终端”,支持现金存取、农产品溯源查询,农户扫码就能查看种植数据对应的授信额度,符合条件的可即时获得小额信用贷款。目前新疆大概还有20%的行政村没有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计划在三年内投放500辆移动服务车、2000台服务终端,实现县域以下金融服务“村村通”,针对城市社区,聚焦“养老+民生+数字”融合:在社区银行设立“养老金融服务站”,提供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养老理财咨询服务,开通“子女远程代办”功能,子女可借助手机为父母预约上门服务,同时联动社区医院、超市推出“养老服务积分”,客户购买养老理财产品可兑换体检、购物优惠,让养老金融从“资产增值”延伸到“生活服务”。针对老年群体防诈骗需求,开发“养老资金安全预警系统”,对大额转账、陌生账户交易实时推送短信提醒,并由双语客服电话核实,预计能降低老年客户金融诈骗案件发生率40%以上,针对工业园区,打造“科技+绿色+供应链”服务:以园区内核心企业为依托,数字平台可以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研发数据、订单信息、碳排放数据,为上游科技型供应商提供专利质押贷款,为下游绿色项目提供项目贷款,同时核心企业可以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担保,从而降低融资门槛。这种模式可将产业链企业融资覆盖率从目前的45%提升至70%以上。
五、固本强基:三大支撑筑牢融合根基
促进融合稳定发展需要强化“三大支撑体系”,为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坚固基座。
首先完成“政银企协同机制”的打造。联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民政局、农业农村厅,上线“新疆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企业研发投资规模、绿色项目清单、老年人口分布、农牧户草场面积等体现区域特色的要素信息集成上链;银行依托平台准确匹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政府同步配套设立“融合金融风险补偿基金”,以30%的比例对科技绿色贷款、县域普惠贷款的不良损失予以补偿,并对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解决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风险不能够完全承担的问题。目前有部分地州已经试点了这样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区域普惠贷款增速高于非试点地区12%,按照当前试运行的情况来看,模式落地后预计2年内可在全疆推行。
除此以外,“科技赋能风控”的能力也要强化。要以大数据为基础搭建出“新疆特色风险评估模型”,对于不同的客群采用不同的评价维度,针对农牧户可将其草地等级、牲畜存栏数量、农产品订单量等作为主要指标予以考核;针对科技企业要侧重于专利转产效率、研发团队的专业资质等;针对绿色项目要将其碳排放削减数据进行跟踪;对于老年客户的两个评价维度分别为风险偏好程度以及是否出现异常交易行为,对此类客群实行“风险偏好评估+交易行为分析”双预警模式,从而使评级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公正合理。另据初步统计,2023年新疆银行业普惠贷款不良率为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希望通过风控工作在三年目标任务期内使差值收窄到0.5个百分点以内。
然后就是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因地制宜打造“金融+科技+双语+产业”专项培训:聘请专家讲授光伏、林果业等产业技术要点,组织双语教师开展汉语和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双语转换培训,并安排科技企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会工作人员如何使用数字平台。通过三年时间完成500名“懂产业、会双语、能操作”的专业客户经理的培养任务,弥补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人才缺口;同时建立基层服务激励机制,对于长期扎根于偏远牧区工作的人员,在基层服务等级评定以及薪酬待遇上适当给予倾斜,最大程度地保证基层力量稳定。
在贯穿所有路径的整个过程中,其核心要点在于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以及“五要五不”要求始终如一地坚守,就新疆银行业的融合发展而言,要牢牢记住“要回归本源、不脱实向虚”这一原则,所有的产品以及服务都应当紧密围绕新能源、跨境贸易、特色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来开展,坚决禁止资金出现空转套利的情况。“要深化创新、不守旧规”,勇于去探索像“碳配额质押贷”“林果权抵押贷款”等有特色的产品,不过创新要以风险可得到有效控制作为前提条件,绝对不能触碰合规的红线,“要践行责任、不忘民生”,针对偏远牧区以及低收入群体,要保持普惠贷款利率比平均水平低1至2个百分点,让金融服务充满温度。另外“要防范风险、不踩红线”,借助政银协同以及科技风控等手段来守住资产质量的底线,以及“要协同发力、不各自为战”,打破内部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起“融合服务专班”,以此实现“一个客户、一套方案、一站式服务”的目标,这样的一种坚守,是对新疆银行业七十年发展经验的传承和延续,是对“金融为民”初心的切实践行和落实。
六、初心与未来:绘就丝路金融新图景
七十载风华映照天山,融通聚力再启征程。正当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特殊时刻,就着眼全行未来发展大局而言,“五篇大文章”的发展前景不在于任何一篇的发展程度大小问题,而是要通过协同发展实现合力。从科技金融注入了新的创造活力加持绿色产业,从数字金融跨越“最后一公里”开启了普惠服务通道,从养老金融加入一股体贴温情维护社区民生领域,金融就是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发动机;新疆银行业将坚持和发展中国金融特色鲜明的文化自信,沿着“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之路,为做好新疆工作凝聚磅礴力量,在新时代“五篇大文章”的总目标中谱写金融业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新篇章。